-->

Categories

In 心理學 自我覺察 書摘

【心得】當時無法說出口_遠流出版


Photo by 
Kushagra Kevat on Unsplash
每次迴避生命,你的焦慮就加深。
每次不逃避生命,你的焦慮就減輕。
你越不逃避就越自由。ー摘自本書p.188
----

隱瞞與坦承的兩難

《與神同行》結局裡逃家男主角最後那封寄不出去的信,背後隱含說不出口的道歉及先離世的悲傷,每次重看總讓身為人子的我淚崩。(可參考網路哭點解析)

然而這樣觸動我的故事,卻也同樣在我閱讀醫學教授/心理治療師伍衛.波薛麥爾所著的《當時無法說出口》引言故事裡出現類似的情節。

故事開頭是孩子給母親的一封信,開頭是這樣寫著:
「親愛的媽媽,
我在這裡很好,一切就像我所期望,到達之後立刻就找到工作,每週賺四十披索,我用這筆錢過得像糖廠廠主帕可先生一樣舒服。
我還沒有買到我答應你的衣服,我想找家好商店再買。…(略)」
鏡頭一轉,寫信者正在信上簽名,小心地把髒汙發皺的信紙折好,放入襯衫口袋。走到郵局門口,偽裝手有殘疾,利用募到的善款,買了信封及郵票,把信寄出去。

作者針對這個故事提出二個假設,試著討論「隱瞞」與「坦承」應付的代價及好處。

「孩子將信件投入郵筒,是什麼感覺?」選擇隱瞞自己過得並不好的事實,想像著母親收到信後,因為他過得很好而鬆了口氣,甚至為他的成就感到驕傲。然而,這卻又不是事實,孩子感到胸口緊縮,覺得慚愧甚至是罪惡感,他的表裡不一,將令母親感到失望……。

那如果孩子選擇勇敢坦承自己過的不好,結果會如何?或許母親會要求他回家,或許母親會質疑他的決定,甚至對孩子感到失望;但是,孩子在渡過最初的羞愧感後,會感到放鬆:「說出來了,她知道了,再也沒有藉口、沒有謊言,我感到自由……。」

《與神同行》的主角是沒有機會選擇向老母親坦承,因為他死了。然而,我們還活著,還有機會選擇說出來,那些生活的難處、悲傷、虛弱等所有一切被我們認定的秘密,即使說出來需要極大的勇氣,也可能催毀現在平靜生活,可是我們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放鬆及自由。甚至是與對方關係重大進展。

坦承失敗需要勇氣,愛也是

前幾天父親節,難得回家一趟,看著因身體微恙而不適合到人多的地方聚餐的父親,我跟他有了一連串的對話。
「爸爸,前陣子醫師不是開了很重的藥給你,妹妹說你剛吃的時候會噁心,也睡不好。現在還好嗎?」
「……很好啊!」
「是喔。」看得出來爸爸想快點結束這個話題,身為體貼的女兒應該識相的「閉上嘴」,然而,看著爸爸暴瘦的身型及疲累的眼神,我打算依著《當時無法說出口》這本書建議,秉持真誠的勇氣,冒險打破規則,試著對我愛的人說出自己的擔心。
「所以現在好多了,是嗎?我們都很關心你喔,我相信你會好好照顧自己的!」
「哎喲,就是剛開始有點噁心,現在也睡得著啦…(以下省略千字)」
突然間,餐桌上的氣氛變了,爸爸的病不再是個不能觸碰的秘密,我們開始能自由的交談,談談政治、生活,甚至是互相揶愉控制飲食的苦處,那是個對我家庭十足珍貴的時刻,全因為「好在當時說出口」。

愛與關心,需要表達即時,即使很難,但No pain, no gain(要怎麼收穫,先怎麼栽),不是嗎?祝好。
摘自網路

----------------
【閱讀提示】
這本書裡面涵括許多難以開口的故事,包括戰爭創傷、婚姻不忠、愛意坦承障礙、被死亡阻礙的父子對話、職權騷擾(被上司言語霸凌)、同性戀出櫃等,雖然不是每個故事在作者(諮商)陪伴都獲得世俗定義的美好結局,但這就如同人生不盡完美。作者對於每段故事間會有簡短的過場引言,簡要說明每個秘密難以對他人啟齒的理由,伴隨故事最後是作者綜合臨床及心理學的省思與建議,值得一看。

感謝遠流給予試讀
購書由此去(博客來連結)
















Related Articles